5月15日至16日,孫中山與《實業計劃》學術研討會在廣東中山召開。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革中央主席鄭建邦出席并講話。鄭建邦指出,《實業計劃》是孫中山先生首次繪就的近現代中國立體化發展藍圖,在中國近現代歷史以及中華民族復興征程中具有重要地位、發揮獨特作用,在國際上也產生了廣泛影響。在新時代的坐標下,深刻理解《實業計劃》的前瞻價值與現實啟示,對于繼承發揚孫中山先生愛國、革命、不斷進步精神,投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踐,具有很強的時代價值。
孫中山與《實業計劃》學術研討會由民革中央牽頭主辦,民革中央宣傳部、中華中山文化交流協會、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民革廣東省委會、中國辛亥革命研究會、民革中央孫中山研究學會、團結報社、團結出版社有限公司承辦,民革中山市委會、中山市文化廣電旅游局協辦。會議議程分為主旨演講、平行論壇、分組交流、學術小結、實地考察等環節,共收到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北京師范大學、南開大學、天津大學、華東師范大學、上海大學、上海師范大學、浙江省社會科學院、廈門大學、山東大學、華中師范大學、中山大學、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孫中山故居紀念館、寧夏回族自治區社會科學院、澳門科技大學、韓國釜山大學等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專家學者提交的論文130多篇。
《實業計劃》的孕育溯源
在民族危機深重的歷史背景下,《實業計劃》凝聚了孫中山與近代中國知識精英的集體智慧。趙立彬《孫中山和民主革命派人對于建設問題的因應與探索(1916-1919)》揭示孫中山和中國民主革命派建設思想的重要發展,形成具有前瞻性的“政治—社會”聯成一體的建設方案要素。漆德紅《民元實業建設之發端及對〈實業計劃〉的先導作用——以孫中山藏檔研究為例》基于孫中山藏檔,認為民國初年國內外各方人士的函電建言,為孫中山擘畫建設藍圖提供了借鑒。劉青莉《清末民初實業救國思潮視域下的〈實業計劃〉研究及實踐探析》分析清末民初實業救國思潮與孫中山《實業計劃》之間的關系。徐映奇《孫中山實業救國思想與實業建國思想比較研究》以孫中山實業思想的演進為脈絡,系統比較孫中山“實業救國”與“實業建國”思想。廖大偉、閆瑞《〈實業計劃〉與上海的關系》認為《實業計劃》的醞釀成書離不開相對安寧的環境和利于探索創作的條件。在某種意義上講,上海催生了《實業計劃》并幫助擴大其影響。
《實業計劃》的理論創新
《實業計劃》系統呈現了孫中山心目中的現代化藍圖,其中不乏前瞻性的理論洞見。張學繼、楊鵬飛《超越時代的現代化建設藍圖——孫中山〈實業計劃〉新論》認為《實業計劃》提出了許多真知灼見,其更大價值在于原則性、方向性的指導意見,具體包括:首次提出中國現代化建設必須堅持公私并舉且以國家經營為主體的原則構想;關于經濟區建設的設想;關于對外開放與利用外國資金、技術、人才的問題等。李彥東《論〈實業計劃〉的敘事范式》認為《實業計劃》將實業與交通統合考慮,勾勒出中國實業地圖,以空間敘事的方式改變了以“四民論”為起點的實業想象框架,并將無政府主義溯源進化論的互助觀點用于人類共同發展實業的愿景。王小丫《從帝制到共和:政體變革下的實業國策轉型》通過對照古今國策、梳理官營工業政策變遷,探討孫中山生平各階段經歷對塑造《實業計劃》的影響,解構其政治思想根系。張道奎《作為建設者的孫中山——以〈實業計劃〉成書前后的經濟建設思想為例》認為孫中山在《實業計劃》成書前后的經濟建設思想,糅合了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經濟建設主張,在世界范圍內較早提出了經濟領域的國家干預,在世界經濟思想史上具有重大意義。張順昌《〈實業計劃〉邏輯背景、思想內涵、歷史地位及當代價值》認為《實業計劃》提出諸多具有創新性的主張,反映了孫中山對國際國內形勢的深刻把握,對推進中國現代化進程有著重要的理論貢獻。黃順力《〈實業計劃〉——擘畫民族復興的宏偉藍圖》認為《實業計劃》體現了孫中山致力振興中華、實現民族復興的戰略構想。
《實業計劃》的歷史地位和時代價值
盡管《實業計劃》因政治動蕩等原因未能全面實施,但其影響深遠,對當代中國的現代化建設仍然具有重要啟示。孫繼業《孫中山的〈實業計劃〉及其借鑒意義》剖析孫中山實業思想的核心內容、主要特點和重要原則,探討其對當代中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和對外開放的啟示。王杰《超越時空的中國建設氣派——走出〈實業計劃〉說〈實業計劃〉》認為探討《實業計劃》在歷史進程中的建設性、超前性與國際性,其意義在于喚醒和激勵國人關于建設民國的認知與自信,敢于以我為主,從而打造中國建設的氣派,對當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亦富有深刻的啟迪價值。趙汗青《孫中山〈實業計劃〉的歷史地位與貢獻:多維度解析》探討《實業計劃》在近代中國歷史演進中的地位,其寶貴的歷史經驗與思想遺產,可為當代中國在區域協調、資本合作、海外交流、農業農村現代化及教育科技協同等方面提供借鑒與啟示。邵雍《孫中山精神的新時代價值》認為孫中山精神跨越時空,仍然具有價值感召力和精神凝聚力。
《實業計劃》與國家治理
在國家治理層面,姜海軍《孫中山〈實業計劃〉的國家治理思想分析》從“以實業為中心”“交通建設”“民生保障”“國際合作”等方面探討孫中山在《實業計劃》中的國家治理思想。張道有《從國家治理角度審視孫中山的〈實業計劃〉》認為《實業計劃》采用分階段實施的治理路徑,蘊含以民生為本的治理邏輯,其治理目標是構建現代化國家,為探索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提供重要啟示。焦敬超《〈實業計劃〉與國防建設》認為《實業計劃》與國防建設聯系密切,以交通為國防命脈、以工業為國防動能、以農業為國防基石,蘊含著深遠的國防建設意義。
在經濟治理層面,張宇翔《稅制革新與經濟現代化路徑:孫中山〈實業計劃〉中的稅收構想及其當代啟示》聚焦孫中山的稅收政策設計,包括地價稅、廢除厘金、關稅自主權及累進所得稅等,其財稅思想雖受歷史局限,但其通過稅收統籌經濟與社會發展的視野,仍為稅制的高質量發展提供重要借鑒。張超《孫中山與近代中國國庫現代化》研究了孫中山的國庫思想,認為孫中山對于國庫制度的構想與實踐吸收了西方國家主流國庫理論,在一定程度上符合當時國情,并對南京國民政府的國庫制度演進產生了直接影響。
在生態保護治理方面,王林伶、余軍《孫中山〈實業計劃〉中黃河治理與新時期“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思考》分析了《實業計劃》中“治本與治標結合”的系統治黃方略。羅志《孫中山〈實業計劃〉與淮河生態經濟帶的思想先聲》研究了孫中山對淮河流域系統治理的理念。
《實業計劃》與規劃發展
在區域規劃方面,曹龍《孫中山實業思想與東北振興》通過鐵路規劃、港口建設、東三省移民三個維度,分析了《實業計劃》對東北地區所提出的前瞻性設想。丘樹宏《孫中山文化: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的人文價值鏈——從孫中山〈實業計劃〉說起》從《實業計劃》切入,提出以孫中山文化為核心創建粵港澳大灣區人文價值鏈。任馨《孫中山三民主義思想與國民黨西南民族政略》認為孫中山在《實業計劃》中明確表示對西南地區發展聯絡的重視,而且在機構設置、經濟建設、民眾生活等方面也有細致考慮。林青《孫中山實業思想燭照下的海南建省與發展之路:實踐、影響與啟示》認為倡議海南建省是孫中山實業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當今海南自由貿易港發展具有啟示意義。陳曉婷《〈實業計劃〉與浙江的現代化發展》認為在《實業計劃》中,孫中山對浙江水運、鐵路、漁業等領域的發展提出了長遠設想和規劃。此外,熊晉《孫中山〈實業計劃〉與中山“交通強市”——中山交通建設的百年跨越啟示》、劉建國《孫中山實業救國計劃與唐山港化繭為蝶》、孫宗一《孫中山〈實業計劃〉與鹽城的歷史考察和當代啟示》分別探討了《實業計劃》與中山、唐山、鹽城等地的關系。
在交通建設方面,李振武《如何評價孫中山的引資修路主張——兼與清末東三省總督錫良的借外債筑路主張比較》認為孫中山一生都非常重視鐵路建設,孫中山引資筑路的主張備受關注,社會反響強烈。鐘遠明《南方革命政府與廣東鐵路》認為孫中山在《實業計劃》中提出建設以廣州為中心、溝通西南數省的“西南鐵路系統”。南方革命政府針對粵漢鐵路廣東段、廣九鐵路和廣三鐵路等主要鐵路的實際情況,采取多種措施,強化有效控制,并初步完成對上述鐵路的改造。胡波《孫中山的航運思想芻議——以〈實業計劃〉為中心》糾正了學界“重陸輕水”的研究傾向,從《實業計劃》的文本出發,探尋孫中山航運思想的內涵和特征。
在產業發展方面,徐榮《孫中山港口建設與經濟思想研究》認為孫中山對港口建設極為重視并系統規劃了北方、東方和南方三大港口,為整個中國的港口建設全局描繪藍圖。吳張迪《從〈實業計劃〉看孫中山的農業發展思想及其實踐》認為《實業計劃》體現了孫中山的農業發展思想,國民黨在其指導下制定了土改方案。莊迎《孫中山〈實業計劃〉的“居室工業”思想:理論、來源與影響》通過對孫中山早年在翠亨建屋實踐的考察以及對其閱讀書目的分析,揭示孫中山“居室工業”思想不僅源于其建房實踐,還可能受到歐美建筑規劃理念及日本和洋折中主義建筑思潮的影響。譚備戰《孫中山〈實業計劃〉中的電力工業思想探析》認為《實業計劃》將電力工業上升至國家現代化發展的高度,尤其是其優先開發水電的思想,更是站在當時時代發展的前列。李經來《孫中山與中國茶業》分析《實業計劃》“第二計劃”“第五計劃”等章節中關注推動茶業發展,包括降低稅費、技術進步、提高品質、把握機遇等方面,建立從種植到銷售的完整產業體系,反映了孫中山對傳統產業改造的思考。
《實業計劃》與華人華僑
《實業計劃》作為孫中山推動中國現代化的重要藍圖,得到了華人華僑的積極支持。喬茵《〈實業計劃〉背景下華人華僑的歷史價值研究及現實意義》剖析了孫中山與華人華僑之間的緊密聯系,聚焦陳嘉庚、張永福、林義順等具有代表性的華人華僑,分析他們在響應《實業計劃》的進程中,在經濟資本動員、技術轉移、教育實業化等領域作出的突出貢獻。李繼華《孫中山的忠實追隨者、華僑資本家朱卓文》認為華僑資本家朱卓文是孫中山《實業計劃》的積極踐行者。
跨學科研究的新視角和新方法
黃毓嬋《博物館多媒體互動展項對〈實業計劃〉的敘事解構與重建——以孫中山故居紀念館為例》運用博物館學的理論與視角,基于對《實業計劃》敘事特點的解構,通過敘事文本提取、敘事場景轉譯和敘事媒介傳播等,為孫中山文化資源的闡釋與傳播開拓新的思路與方法。吳林、宋雯杰《從〈實業計劃〉探賾近代中國發展的多元價值與歷史回響:以中學歷史教學為視角》以中學歷史教學為實踐場域,闡述如何基于大概念教學與情境教學等方式,將《實業計劃》的價值有效融入教學實踐。羅君《基于SPSSAU文本分析的孫中山〈實業計劃〉研究》利用SPSSAU文本分析模塊,結合詞云分析、文本聚類分析和社會網絡分析,多維度對《實業計劃》文本進行挖掘,探討孫中山《實業計劃》的核心思想、結構特征及實施路徑。
結語
綜觀本次研討會,呈現出如下特點:
一是政治導向鮮明,廣泛交流、凝聚共識。2024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四屆二次會議的民革、科技界、環境資源界委員并參加聯組會時發表重要講話,為民革做好新時代促進祖國統一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今年是孫中山先生逝世100周年,在此重要紀念節點,民革中央牽頭主辦孫中山與《實業計劃》學術研討會,以學術交流為媒介,繼承發揚孫中山與《實業計劃》中蘊藏的愛國思想和精神內核,為推動祖國統一大業、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凝聚更多共識、提供更多參考。作為國臺辦2025年度對臺重點交流項目和紀念孫中山先生逝世100周年系列活動之一,本次研討會對于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新時代中國共產黨解決臺灣問題的總體方略,開創民革促進祖國統一和孫中山研究工作新局面,具有重要意義。
二是學術成果豐碩,體現高質量、高水平。本次研討會研究內容聚焦、研究視野宏闊,同時,呈現出多維度的研究視角。海內外專家學者積極參與學術研討,在與《實業計劃》相關的歷史發展脈絡、思想體系建構、實踐路徑探索及當代啟示意義等領域涌現出一批前沿學術成果,且不乏創新觀點,體現出較高的學術水準,推動《實業計劃》相關研究達到新的高度。與此同時,與會學者認為,該主題的相關研究還有學術空間值得進一步拓展深化。例如,引入多學科視角、拓展跨學科研究,挖掘國外檔案、深化比較研究,以及加強數字人文技術應用等。
三是時代特色強烈,聚焦實業實體、致力強國富民。中共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的重大論斷。中共二十大進一步強調發展實體經濟的重要意義,明確提出把高質量發展的最基本底盤放在實體經濟的升級和發展上。本次研討會聚焦《實業計劃》研究,《實業計劃》是孫中山關于強國富民的宏觀設想和具體規劃,其問世雖已百年,但其中蘊含的戰略思維、發展理念和創新精神仍然閃耀著智慧光芒。在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征程上,深入研究和系統轉化這一寶貴思想財富,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和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