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是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去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都把“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作為2025年的重點任務。近日,受中共中央委托,民革中央圍繞“發揮消費基礎性作用,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在陜西、廣東等地開展年度重點考察調研。
社區商業作為居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以“煙火氣”服務激發消費活力?民革中央調研組來到西安長百新市生活廣場,了解居民們的日常消費場景。這里首創了“煙火型社區商業”模式,不僅有琳瑯滿目的百貨商品,還有社區工坊、居民服務站、書屋等12類煙火型商業空間,以及各種特色服務項目,其中不少服務是免費的公益服務。這種模式如何平衡商業利潤和服務成本?
西安市長百新市生活廣場董事長 高鳳琴:我們構建了公益、服務和銷售結合的模式,用商業收益支持服務,同時通過公益服務更加拉近與居民的關系,各個店鋪從公益思維出發,從居民真實的需求出發,比如我們提供免費擦鞋、提供給老人免費教智能手機的使用等等,實現客流和消費的持續增長。
西安長百新市生活廣場服務范圍覆蓋周邊45個小區的1.7萬多個家庭,2024年社區商業總收入達到了2.4億元。調研組認為,當前網上零售占比越來越高,線下商業的經營模式亟待轉型,依托便民業態扶持小微商戶,有利于充分釋放社區經濟活力,并建議未來可優化業態結構,增強養老托育、智慧健康等新興服務。
陜西擁有近5萬處不可移動文物,依托豐富的文化資源,構建了“遺址保護+場景體驗+消費轉化”的開發模式。調研組對多個文旅項目展開調研。在西安的“長安十二時辰”街區,游客們身著漢服,沉浸式體驗唐風市井生活。這座融合“商業+文化+旅游+演藝”的超級街區,年接待量突破800萬人次。在西安城墻,游客們可以戴上VR眼鏡,穿越時空、觸摸歷史肌理。調研組成員指出,深挖歷史文化基因,以科技賦能沉浸式體驗,打造“可感知、可消費”的文旅場景,能夠有效激發消費潛力。
調研組成員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 郭麗巖:陜西西安是國內外游客的著名旅游目的地,從中西部旅游市場的引流效應來看是非常明顯的。在數智化文旅市場方面那也是先行示范的區域,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數字技術對于西安古城墻,在保護的基礎之上,更好地開發一些經典的文旅的產品,能夠匯聚國內外游客共賞我們傳統文化的魅力。
去年一年,陜西接待游客8.17億人次,旅游收入7668億元。在調研座談會上,相關部門坦言,陜西當前仍然存在新型消費培育滯后的問題,文旅企業創新速度難以跟上消費升級步伐;政策協同還不夠,現有消費政策存在碎片化問題,需求側與供給側改革缺乏系統聯動。
陜西師范大學教授 白凱:持續加強頂層設計和政策引導,以“十五五”的文旅產業發展規劃編制為契機,從國家層面對文旅產業進行整體布局和系統考慮。同時,需要出臺一系列文旅及促進文旅新消費的務實的政策,從強化金融支持、優化營商環境、激發市場活力以及培育業態主體等方面進行發力。
在廣東期間,調研組先后前往湛江、茂名、廣州等地考察。陜粵兩省通過文化賦能、科技驅動、生態增值等方式提振消費的地方實踐,讓調研組深受啟發。調研組建議,進一步構建有利于消費的政策體系,不斷激發消費活力;通過增加居民收入、健全社會保障、注重公共消費等方式,加快形成消費拉動生產、生產創造就業、就業增加收入、收入提振消費的良性循環;不斷豐富新型消費供給,以良好穩定的國內循環培育消費增長新動能。
民革中央副主席 陳星鶯:我們國內的消費跟國際人均消費還是有很大的差距的,出臺了很多的消費政策,但是它的體系不完善,那老百姓感受度、民營企業感受度可能沒有那么好。所以,讓消費有長效機制,讓老百姓有感受度,這個政策其實還要進一步完善。各個地區老百姓的需求也不一樣,地域的文化也不一樣,工業基礎也不一樣,產業基礎也不一樣,要針對每個區域的特質來設計這個區域的消費發展。
(來源:央視網 原標題:如何以“煙火氣”服務激發消費活力?民革中央到陜西、廣東等地調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