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杜官本,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南林業大學教授,云南省科學技術協會主席,民革云南省委會副主委。長期致力于人造板工業前沿技術創新,主持完成國家級重要科研項目10余項,發表學術論文500余篇,授權發明專利90余件,先后兩次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云南省科學技術杰出貢獻獎和全國創新爭先獎等。
在中國西南邊陲的云嶺深處,一位學者用一生的執著和汗水,將科研的種子播撒在山川大地。他以木為筆,以心為墨,書寫出中國人造板工業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從追趕到領跑的恢弘篇章。他是科學家,腳踏實地,用技術創新為環保產業開辟新路;他是教育家,春風化雨,為行業未來培養棟梁之才;他是民革黨員,將目光投向鄉村振興與綠色發展大局,用智慧和責任為地方經濟騰飛貢獻力量。
他就是扎根邊疆近四十載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杜官本。
從條件簡陋的實驗室到燈火通明的車間,從提高產品質量到提升生產效率,杜官本以無數個日夜攻克技術難題,將科研真正鐫刻在生產線上。四十年堅守,他將一塊塊板材的改良化作百姓家居的福音,也讓中國人造板行業走上環保、高效、智能的道路。他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把論文寫在車間里,把科研做在生產線上。”
杜官本指導研究生實驗
扎根邊疆 用青春踐行時代擔當
為什么會選擇研究人造板這個領域?杜官本的回答真摯而堅定:“當時刨花板這個行業正處在最艱難的時期,諸多生產技術難題亟待解決。作為本領域的科技工作者,我們的責任就是讓科研服務國家需要,把技術創新放在解決實際問題的第一線?!?/p>
而談及為何堅持在這一領域深耕至今,杜官本沉思片刻,微笑著說:“可能是一種從小養成的習慣吧,不愿意輕易放棄,問題不解決,我就停不下來。”
1985年,杜官本從南京林業大學人造板專業畢業。面對人生的十字路口,他可以選擇去條件優渥的東部發達地區,但最終他毅然決定前往云南——一個林業資源豐富卻科研條件相對落后的地區,成為西南林業大學的一名年輕教師。
“西部的教育和科研需要人,我就去。”這短短一句話的背后,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感。這一次選擇,不僅讓他與人造板領域結下了一生之緣,也讓他成為中國人造板行業技術進步的重要推動者。
初到西南林業大學,杜官本面對的幾乎是一片“荒地”:實驗室設備短缺,科研團隊幾乎沒有,經費更是無從談起。沒有條件怎么辦?他決定自己創造條件。
“那時候,我們做實驗的設備幾乎都是自制的,很多裝置都是靠自己拼湊出來的?!倍殴俦净貞浀馈]有現成的儀器,他就和學生們一起動手設計;沒有現成的數據模型,他就用最原始的手工記錄,一點點摸索前進。
從木材基本性能測定到板材工藝改進,每一個環節都需要無數次嘗試。實驗室里常常燈火通明,杜官本和他的學生們經常忙到深夜。他親力親為,從最基礎的工作做起,每一個細節都不放過。時間久了,學生們說:“杜老師有一種魔力,讓你愿意陪他一起攻堅克難?!?/p>
科研從來不是杜官本的唯一目標。他深知,人才是行業發展的根基,既要解決當下的技術問題,也要培養推動行業未來發展的中堅力量?!澳銈儚娏?,行業才會強。行業強了,國家才有依靠?!倍殴俦境3W生這樣說。
在教學中,杜官本主持開設了《膠黏劑與涂料》等國家精品課程,帶領團隊建成了“林業工程”博士點學科和“木材科學與工程”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他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樹木樹人”的深意:既是育“木”者,也是育人者。
在近40年的教學生涯中,杜官本培養了82名博士后、博士和碩士研究生,其中23人成為國家級或省部級科研骨干。這些人才不僅為西南地區的林業科技注入了新活力,也在全國范圍內推動了人造板行業技術的飛躍發展。
技術攻堅 人造板行業的革新之路
“當年的刨花板車間,甲醛氣味刺鼻,板材堆積如山,企業生產線時停時開。”杜官本回憶,20世紀80年代末,中國的人造板行業正處于起步階段,不少技術照搬照抄,缺乏自己的核心技術,一些企業虧損、停產,發展舉步維艱。
當時外界普遍認為人造板行業已無出路,然而在杜官本看來,這正是需要突破的時候。他堅信,隨著木材資源的減少,科技創新和突破越顯得至關重要?!皼]人做,咱們就來做;沒人敢做,咱們也一定要試試?!倍殴俦居眠@句話激勵著自己和團隊,也點燃了中國人造板行業的希望。
膠黏劑是人造板工業的“心臟”,也是污染問題的源頭。但在20世紀80年代,中國的膠黏劑技術基本照搬國外標準,甲醛含量高、環保性能差的膠黏劑成為困擾整個行業的痛點。杜官本意識到,如果不能解決膠黏劑問題,就無法推動刨花板產業的發展。于是,他帶領團隊從合成反應機理入手,深入剖析脲醛樹脂的化學特性。
“每一次實驗都像在找鑰匙。”杜官本回憶,團隊通過基礎研究,找到了甲醛釋放的主要原因和控制機理,并首次提出了共縮聚方法,用技術手段破解了膠黏劑高污染的問題。這不僅降低了甲醛的釋放量,還為整個行業提供了新的技術方向。
一個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就這樣一點點被啃下來了。從2000年的20毫克/100克,到2010年的9毫克/100克,再到如今的3毫克/100克,中國人造板的環保標準逐步接軌世界先進水平,并且在部分領域實現了超越。
“以前走進車間,眼睛被熏得睜不開,現在基本感受不到任何異味。”杜官本說,環保型膠黏劑的推廣為消費者提供了更安全的家居產品。
環保問題解決了,接踵而來的卻是另一個難題——產能不足。“我們傳統的生產線效率太低,年產量只有5000立方米,遠遠跟不上市場需求。而國外一條連續平壓生產線年產量能達到20萬立方米,差距實在太大了?!倍殴俦净貞浀?。
帶著這個新課題,杜官本再一次踏上技術攻關的征程。他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想法:在中國推廣連續平壓生產線。這是一項當時只有國外掌握的技術,可以將生產效率提升數倍,但由于成本高、技術門檻高,國內企業望而卻步。
“既然沒人愿意做,我們就自己干?!倍殴俦編ьI團隊,與云南新澤興人造板有限公司和上海人造板機械廠有限公司合作,創新推出了一套完整的連續平壓生產線配置方案。通過優化設備配置和工藝流程,他們將生產線的成本降低了50%,同時圍繞生產線的20個關鍵環節進行技術升級,大幅提高了產能和效率。特別是研發出的蒸汽預熱技術及配套裝置,使生產效率提升了15%以上。
“從剛開始沒人敢裝,到后來企業爭著裝,現在連續平壓生產線已成為行業的標配。”杜官本笑著說。如今,這項技術占據了全國新增產能的80%以上,為中國人造板工業的崛起奠定了基礎。
40年的堅守,杜官本親歷了中國人造板行業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從追趕到引領的全過程。“我剛讀大學時,中國的人造板年產量僅占全球的0.5%;如今,這一比例已經超過了60%?!倍殴俦靖锌卣f,這不僅是數字的變化,更是中國制造從“量變”到“質變”的歷史性跨越。
而最讓杜官本感到驕傲的,不只是行業規模的擴大,更是行業理念的升級。從最初降低甲醛釋放,到推廣環保膠黏劑,再到連續平壓生產線的普及,杜官本用自己的技術和行動,推動中國的人造板行業走上了一條綠色發展的道路。
履職盡責 助力林業產業高質量發展
在科研一線埋頭攻堅,也在國家發展的大局中仰望星空,或許是對杜官本最真實的寫照。四十年來,他用無數科研成果和建言獻策,照亮了中國人造板工業從“追趕者”到“領跑者”的前行之路,也用一名科技工作者的實際行動踐行著“國家發展我有責”的初心。
杜官本的履歷表,是一張密密麻麻的科技成果清單:500余篇高水平學術論文,200余篇被SCI收錄;14本學術專著;90余件發明專利……但這些數字背后,更多的,是實實在在改變行業格局的技術突破。
如果說科研是杜官本的工作,那么建言獻策則是他肩上的責任。作為一名民革黨員、云南省人大代表、云南省政協委員,杜官本的身份不僅是一位科學家,更是一位為民謀發展的建言者。他時刻關注著國家和地方發展的脈動,用自己的專業知識為政策制定貢獻力量。
如何將云南的林業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為此,杜官本撰寫了打造云南省千億木竹產業的建議;如何讓產業發展與生態保護并行?他提出了發展木竹材產業助推鄉村振興的提案。他的每一次發聲,都是一次次深入基層、精準調研后的真知灼見。
這些建議源于一線、符合實際,扎扎實實發揮著推動地方經濟發展“催化劑”的作用。在杜官本的主張下,云南竹木產業開始了從資源種植到品牌推廣的全產業鏈建設,形成了“綠色、高效、可持續”的經濟增長模式。這不僅讓邊疆地區的經濟煥發新機,更實現了生態保護與民生改善的雙贏。“科研的價值不僅在于實驗室的成果,還在于這些成果如何轉化為推動發展的實際力量?!倍殴俦臼冀K這樣認為,也始終這樣做著。
除了政策建言,杜官本還將科技的種子撒播在云南這片熱土。他深知,要讓邊疆的經濟騰飛,必須依靠科技創新。為此,他推動科技與產業的協同創新,組建了云南省研發創新團隊和教學團隊,為技術轉化提供了強大的智力支持。他倡導“產學研”一體化模式,促成了云南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用技術為企業解難題,為產業升級添動能。
扎根邊疆,創新不止,是杜官本四十年如一日的信念,也是他對未來的承諾。杜官本說:“科學的道路沒有終點,還有許多痛點和難題需要攻克。我希望能繼續用自己的光陰,為國家點亮更多希望?!?/p>
如今,61歲的杜官本仍舊堅守在科研一線,探索著、耕耘著、收獲著。他用自己的一生踐行著“科學無止境,責任永不息”的信條。對于未來,他依舊充滿信心:“只有不懈努力,才能讓科技的光芒照亮更多角落?!?/p>
(聞超 段春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