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公文化民眾基礎深厚,是一種獨特文化現象。關圣文化史跡是關圣崇拜起源、發展、鼎盛歷程重要的物質見證,是關公文化重要的物質載體。作為中華民族的文化代表和精神符號,加快關圣文化史跡申遺,有利于弘揚關公文化“春秋大義,志存一統”思想,對于筑牢兩岸血濃于水的中華民族精神紐帶具有重要推動作用,有利于講好中國歷史文化故事、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出去,對于增進世界各國對于中華文明的理解認同,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關公文化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基因和組成部分,根植于中華大地、傳播于世界各地。關圣文化史跡承載著關圣崇拜文化的初誕、興盛、流布的發展脈絡,遺產的真實性、完整性、活躍度很高,具備列入世界遺產所必需的突出普遍價值。
根據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于2004年發布的報告《世界遺產名錄填補空白——未來行動計劃》,關圣文化史跡系列遺產屬于精神信仰相關的“紀念與象征性遺產”。在中國還沒有同類遺產項目,關圣文化史跡系列遺產的申報將具有填補空白的意義。
今年全國兩會上,民革中央提交了《關于加快關圣文化史跡申遺的提案》,提出將“關圣文化史跡”列入重要申遺事項、建立省際聯席會議制度、跨國聯合申遺、推動形成文化價值共識等具有針對性的建議。
該提案參與者、民革山西省委會有關負責人表示,關圣文化史跡作為珍貴的文化遺產,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和藝術價值。關圣文化史跡的申遺,不僅有助于保護和傳承這一珍貴的文化遺產,還可以提升相關遺址的文化價值和國際聲譽。
深入調研 助力關圣文化史跡申遺
關公文化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和民族情感。通過傳承和弘揚關公文化,可以進一步加深兩岸同胞的相互了解和情感認同,促進兩岸關系的和平發展與民族團結。
今年2月17日至19日,民革中央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調研組赴福建泉州就“發揮民間信仰精神紐帶作用,深化兩岸融合發展”課題開展調研,為兩岸民間信仰文化交流建言獻策。調研組認為關帝信仰在兩岸擁有廣泛的信眾基礎,是兩岸同胞共同的文化符號。要積極組織更多兩岸共同參與的關帝祭祀、文化研討等活動,讓這種跨越海峽的信仰力量,成為增進兩岸情感、促進交流合作的重要支撐。
關圣文化史跡作為珍貴的文化遺產,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和藝術價值。民革中央認為,關圣文化史跡的申遺,不僅有助于保護和傳承這一珍貴的文化遺產,還可以提升相關遺址的文化價值和國際聲譽。關圣文化史跡涵蓋了許多重要的歷史遺址和文化景點,申遺工作不僅能夠促進文化遺產的修復與保護,還能推動地方經濟的發展,帶動旅游業和文化產業的提升。
在新時代的背景下,文化建設已成為推動國家發展的重要力量。近年來,民革中央不斷推動關公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履行參政議政職能,為文化強國建設貢獻了力量。
2024年,民革中央提交了《關于以傳承弘揚關公文化為抓手 深化兩岸交流 促進對外交往的提案》,建議把關公文化作為兩岸文化交流的金字招牌和對外文化傳播的重要抓手。
而今年提交的《關于加快關圣文化史跡申遺的提案》,則更聚焦于通過申遺推動關公文化的傳播,促進兩岸文化在更廣泛領域的合作。
連續兩年提交與關公文化相關的提案,充分體現了民革中央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對傳統文化的高度重視和對新時代文化建設的積極響應。通過這些提案,民革中央進一步推動關公文化的傳承與弘揚,促進兩岸文化交流與合作,并推動關圣文化史跡的申遺工作。
分工協作 共同推動申遺工作
關圣文化建筑群位于山西省運城市鹽湖區解州鎮,是由解州關帝祖廟和常平關帝祖祠兩組建筑群組成,總面積23.7公頃,保存有明清時期的單體古建筑40余座、泥制精美彩塑50余尊、古樹名木160余株、關公系列館藏文物1000余件(套),是全國始建較早、面積較大、規制較高、保存較全的關帝廟建筑群。198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被國家文物局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為更好地保護傳承弘揚關圣文化史跡,運城市早在2011年就啟動了解州關帝祖廟和常平關帝祖祠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在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的指導和幫助下,按照“最少指標、最大收益”的要求,分別于2019年4月和10月連續召開兩次申遺工作推進會,先后與河南、湖北、福建三省有關市縣達成共識,由山西作為牽頭省份,以“關圣文化史跡”為名進行聯合申遺。
其中,荊州城墻是史載關羽本人留下的唯一歷史遺存,當陽關陵、洛陽關林是世間僅存的兩處關羽陵寢,荊州玉泉山是傳說關羽最初顯圣處和最早關廟基址,解州關帝廟、常平關帝祖祠是官方、民間關帝崇拜的重要場所。東山關帝廟、周口關帝廟是軍隊與移民、商人群體傳播關公文化的典型例證。
2020年11月24日,關圣文化史跡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匯報會在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召開,為后續的申遺工作明確了努力的方向。2021年6月23日、2023年9月26日,由山西省文物局牽頭,河南省、湖北省、福建省文物局聯合主辦的關圣文化史跡聯合申遺第三次和第四次聯席會分別在福建省東山縣和湖北省當陽市召開。各遺產地代表一致表示將全力開展申遺工作,進一步增強各遺產地之間的協調合作。在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的專業指導下,各地開展申遺資料收集、環境整治、制定法律法規等工作。
民革中央在提案中認為,“關圣文化史跡”具備了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各項條件,時機已經成熟。民革中央建議由國家文物局統籌協調,將關圣文化史跡申遺列入國家申遺重要議程和工作要點,指導支持相關省、市積極推進關圣文化史跡申遺工作,加強關圣文化史跡申報預備項目培育,力爭在“十五五”期間申遺成功。
民革中央建議,建立山西、河南、湖北、福建分工合作推進機制,針對申遺工作進展不均衡的問題,定期召開省際聯席會議,明確各省申遺工作重點,加強地方政府及遺產地的協調合作,加快推動相關遺產點文物修復、環境風貌整治、申遺文本修改論證、地方專門立法等工作進度,扎實做好現場考察評估準備工作,確保申遺工作整體順利推進。
講好關公文化故事 促進兩岸民心相通
作為中華民族走向世界舞臺的文化代表和精神符號,關公文化早已走出國門,在漢文化圈、華人文化圈影響極深,是邁向世界的“共同語言”。據了解,世界上168個國家和地區存布有關公文化的足跡和影響,因此加快關圣文化史跡申遺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需要注意的是,自2018年起,世界文化遺產委員會實行“限額制”新政策,一個締約國每年最多只能申報一項世界遺產項目。據提案的參與者、民革山西省委會參政議政部副部長溫雪鋼介紹,“隨著申遺規則與形勢的變化,申遺工作難度明顯加大?!痹诖吮尘跋拢赏苿涌鐕摵仙赀z,多方借力加快申遺進程。
借鑒中國、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聯合申報“絲綢之路”的成功案例,民革中央建議由國家部委牽頭,與關公文化底蘊比較深厚的東亞、東南亞國家,如馬來西亞、泰國、越南、韓國等合作,選擇一至兩處有代表性和影響力、關帝文化信眾較多、關圣文化建筑保存完好的遺產點,及早納入申遺名錄,積極開展跨國聯合申遺。
申遺工作本身就是弘揚、推介關公文化的過程,也是聯合申遺各方之間的文化認同和融合的過程,關圣文化史跡申遺,是加強對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民革中央建議,把關公信俗作為文化形象,關圣文化史跡作為文化載體,確定為國家文化對外傳播的重點事項。在推進申遺的過程中,講好中國歷史文化故事、講好關公文化故事,讓更多人了解、認同關公文化,促進不同文化間的交流、認同與融合,有利于在世界范圍內講好中國故事、關公故事,彰顯中國文化軟實力,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貢獻。
(剛 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