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119萬份簡歷爭奪1730個崗位的中核集團招聘的消息在社會上引發熱議??胺Q“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央企應聘再一次投射出當前就業形勢面臨的諸多挑戰。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就業是最基本的民生,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事關經濟社會健康發展,事關國家長治久安?!备呗氃盒J歉咚刭|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主陣地,是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主力軍。促進高職學生高質量充分就業是我國經濟和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議題。今年全國兩會上,民革中央提案《關于多措并舉促進高職學生高質量就業的提案》密切關注當下就業形勢變化,對其中涉及的結構性矛盾、政策引導、模式創新等問題進行解構梳理,為破解高職生就業困局獻良策、建箴言。
相關數據顯示,在我國每年龐大的新增勞動力數量中,高職學校畢業生從2020年的376.69萬人上升到2024年的556.72萬人。
“隨著應屆畢業生人數逐年增長,高職畢業生就業形勢也漸趨嚴峻,主要表現為‘一升兩降三失配’?!比涨埃窀镏醒肭嗄旯ぷ魑瘑T會副主任、民革江西省委會副主委熊彤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一升”即高校畢業生人數連年攀升,“兩降”即高職校園招聘崗位數量降低、政策性崗位當中適合高職畢業生的崗位比例降低,“三失配”即學校專業結構與市場產業結構失配、人才培養標準與企業崗位標準失配、大學生求職偏好與崗位機會失配。
過去一年,熊彤率民革中央青年工作委員會調研組赴上海、浙江、江蘇、江西等地,深入職業學校、企業等考察調研,積累了大量一手資料和社情民意。在熊彤看來,高職應屆畢業生就業率并不低,但短期內的高離職率造成了總體上就業情況不樂觀。
就業不穩定的背后有多重原因,例如,學校方面缺乏對學生全面的規劃和指導,企業方面與學校合作不深入、企業內部晉升機制不完善,學生本身對職業定位模糊、抗壓能力不足等。
對此,民革中央在提案中建議,不僅要建立健全“招生-培養-就業”聯動機制,將畢業生就業工作前移到學校的招生計劃編制、專業設置、人才培養的過程中,還要健全覆蓋高職學生的生涯規劃教育和服務體系,落實學生生涯教育和就業指導相關課程等必修課,形成連貫遞進的生涯規劃教育體系。
興趣是保障職業穩定的重要因素。為了讓學生能更好地將興趣與所長相結合,提案中還建議要制定高職學生轉換專業的基本制度及操作細則,給予學生轉換專業機會。
“既要突出就業工作的‘前瞻性’,也要實現生涯規劃的‘連貫性’,以及探索轉換專業的‘靈活性’。我們迫切需要創新指導方式來沖破就業實施困境。”熊彤告訴記者,學校應開展全程化就業指導,從低年級開始滲透職業意識,引導學生在不斷認識和快速調整中制定合理的職業目標。
中國作為全球最大制造業經濟體,正處于工業化中后期向高質量轉型階段。經濟結構的轉型和制造業數字化升級,亟待通過技術工人隊伍升級突破“低端鎖定”,與此同時也產生了巨大的制造業高級技工缺口。2017年,為深入實施《中國制造2025》,教育部、人社部、工信部等部門共同編制了《制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預測到2025年十大重點領域人才缺口將達3000萬。
2023年,教育部撤銷文管類本科專業點925個,新增智能制造工程、人工智能等專業點2100個。
“實際情況是,由于文管類專業辦學成本低,我國職業學校的文管類專業數量非常多,且專業設置同質化比較嚴重?!毙芡J為,學校應當減少文管類招生計劃,同時培養該類學生向“管理+技術”復合型人才發展,如智能制造管理、數字經濟管理等交叉學科,以達到教育供給與市場需求之間的動態平衡?!皩τ趯W生個體而言,關鍵是在‘硬技能’與‘軟實力’之間找到平衡點,在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的融合發展中把握機遇。”
熊彤在調研中了解到,致力于培養適應現代產業發展的應用型、創業型人才的南昌交通學院在構建政校行企協同的人才培養體系、促進學生高質量就業方面有著較為成功的探索。近年來,該學院深化產教融合,成立產教融合處,先后成立“紫光芯云產業學院”“智能建造產業學院”“通信技術現代產業學院”“數智五金產業學院”等7個產業學院,實施“廠中校、校中廠”模式,引進合作企業先進智能生產線,強化數字化、智能化的數智教育實踐,相關專業畢業生到本行業(領域)就業的人數占比超過90%,實現了教育質量、企業發展、產業創新和就業提質的同頻共振。
2024年7月2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革中央主席鄭建邦在南昌交通學院考察調研,對學校加強政行企校合作、深化產教融合的做法和成效給予充分肯定。
基于調研了解到的實情,民革中央在提案中對如何促進產教融合、提升就業適崗能力提出建議,鼓勵企業建設校企育人合作平臺,開發“共建專業”“訂單班”“現代學徒制”等實質性校企合作項目,結合企業崗位實施“強技行動”計劃,形成“共建共育”合力,引導學生在校企合作企業就業;創新“產業基金”模式,加大產業專項基金扶持力度,引導各地因地制宜一體部署現代產業發展和人才培養規劃,鼓勵各地建設企業實訓基地,促進人崗適配。
近年來,社會上關于應屆畢業生身份就業的討論熱度持續攀升。“應屆畢業生身份是一把雙刃劍,暴露出了諸多問題。”熊彤在調研中發現,為了保留應屆生身份,爭取考公考編的入場券,不少學生不敢輕易就業,甚至主動延遲畢業。然而,一旦考公考編沒有一擊即中,兩年的工作經歷空檔期疊加工作經驗為零,則會讓他們的競爭力處于弱勢。
在熊彤看來,應屆生身份看似給予這個群體保護,卻也在無形中成為他們的羈絆。為釋放目前的就業壓力,雖然一些省份和企業已有放寬應屆畢業生限制的嘗試,但還沒有在全社會形成共識,制度上的異同也導致大部分學生仍然不敢輕易放棄推遲畢業的選擇。
對此,提案建議取消應屆生身份限制,淡化應屆生身份認定,讓更多年輕人享受到就業政策紅利,在職業生涯起步階段能夠放開手腳探索嘗試,提振就業意愿,破解“慢就業”之困。
此外,熊彤在調研中還發現,一些學生難以適應職場規則,稍有不如意即選擇離職。對此她認為,校方不應過于側重“應屆就業率”,而忽視了職業道德、溝通能力的培養,學校應更加關注學生就業穩定性,注重職業素養教育,特別是要加強抗壓能力和溝通技巧方面的培訓,以此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融入企業發展。(吳姝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