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的實業救國思想不是一蹴而就,更不是“紙上談兵”,而是源于對國際國內經濟的長期觀察和對比,源于不斷地探索和實踐,是與時俱進的結果。
《實業計劃》的形成背景和主要內涵
孫中山在《上李鴻章書》中建議:“歐洲富強之本,不盡在于船堅炮利、壘固兵強,而在于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此四事者,富國之大經,治國之大本也?!苯ㄗh學習西方國家先進的科學技術,改變中國貧窮落后的面貌。在成立興中會時,孫中山將振興中華作為綱領;在《中國同盟會革命方略》中提出:“并施教育,通道路……興起農工商實業之利源。”
孫中山深刻認識到工業化對國家富強的重要性,更加堅定了實業救國的信念。南京臨時政府成立伊始,就特設實業部,頒布了商業注冊章程,并令各省迅速成立實業司,鼓勵各類商業公司自由注冊營業,鼓勵創辦各種農、工商、礦各業。
辭去臨時大總統后,孫中山專心致力于實業,走實業救國之路。在北上與袁世凱會談振興中國經濟時說:“挽救之術,惟有興辦實業。”
孫中山積極投身實業救國之路,先后擔任了中華實業聯合會名譽會長、上海中華實業聯合會會長、全國鐵路總辦、上海鐵道協會會長。
護國戰爭結束后,孫中山潛心著書立說,專心研究建設中國的問題。先后完成了《民權初步》《孫文學說》《實業計劃》三部著作,合編為《建國方略》。其中《實業計劃》,幾乎占《建國方略》的一半篇幅,對如何發展中國實業進行了全面的思考,對如何推進中國的經濟現代化有了系統、完整的構想,制定了交通之開發、商港之開辟、都市之興建、水利之發展、工業之發展、礦業之發展、農業之發展、灌溉工程、造林事業、移民事業等十大綱領以及六大計劃,系統描繪了中國經濟建設的藍圖,成為中國經濟發展史上的一部重要文獻。
孫中山《實業計劃》中所論述的“實業”,并非農、礦、工、商等經濟事業的全部,而是有特殊的內涵指向。
從所有權屬性看,特指國家資本所運營的企業。在《實業計劃》“第一計劃”部分,孫中山指出:“中國實業之開發,應分兩路進行。(一)個人企業,(二)國家經營是也……今茲所論,后者之事屬焉。”由此可見,《實業計劃》中論述的企業,主要指“國家經營企業”。國家經營企業指由國家資本運營、性質屬國家所有、不能由私人占有的企業。孫中山認為,這些企業關系到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是發展中國經濟的關鍵產業,所以將其作為實業發展的重點內容。
對于個人企業,孫中山并不是不重視,而是將可以通過市場競爭的“個人企業”,作為“中國實業之開發,應分兩路進行”中相并列的一路,由市場自我調節發展。即使對于國有企業,也要客觀分析企業特點,如果可以委托個人經營,或者個人經營比國家經營更為合適,那就交給個人經營。對于個人經營企業,國家應該以法律的形式加以保護,并有相應的獎勵。為保障個人企業更好發展,孫中山提出要進行稅制改革,廢止“行之自殺的稅制”;由于個人企業不是《實業計劃》所規劃的重點,所以沒有詳盡論述。這種抓大放小的思路,對今天的國企改革還是有借鑒意義的。
從組成類型看,主要指關鍵工業、根本工業、本部工業?!秾崢I計劃》論述的是“國家經濟之大政策”,在論述中并非所有行業面面俱到逐一論述,而是有所取舍?!秾崢I計劃》中主要論述了如何振興中國“關鍵及根本”的工業、“工業本部之須外力扶助”的行業。
一是關鍵工業,主要指交通運輸業等基礎設施行業。孫中山高度重視交通發展,尤其重視鐵路建設,提出了“交通為實業之母,鐵道又為交通之母”的論斷。除鐵路外,孫中山還規劃了100萬英里的公路以及復雜密集的水路,構成了遍布中國的鐵路、公路、水路立體交通網絡。
二是根本工業,主要指礦業、機械制造業等基礎性工業和重工業。孫中山認為,鋼鐵是近代工業中最重要的原料,煤炭是近代工業必需品,石油的需求將隨著未來汽車增加而急劇增加。此外,隨著礦業日臻發達,對器具和機械的需求也就增加,所以要開設工廠制造礦業器具機,同時設立冶礦廠。
三是本部工業,主要指生產個人和家庭生活必需品的輕工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加人民群眾的獲得感,這是孫中山發展實業的根本目標。孫中山在《實業計劃》第五計劃中專門論述了借助國際力量發展本部工業,目的就是讓本部工業跟上關鍵工業、根本工業的發展速度,增加生活物資供給,使勞動人民在增加收入的同時,降低生活成本。
《實業計劃》的主要特點和原則
實業計劃的前瞻性。孫中山在宏觀層面對中國實業發展未來作出了前瞻性安排,不僅給當時的中國提供了發展規劃,也給中國的未來發展提供了思路,并在今天得到了印證。
實業計劃的立體性?!秾崢I計劃》是孫中山發展中國經濟的整體性規劃,是一個龐大的立體框架,既包括交通、港口等大型基礎設施建設,也包括食、衣、住、行等民生工程,涉及30多個行業100多個方面。各部分之間互相聯系、互為支撐。在前三個計劃中,孫中山規劃了北方大港、東方大港、南方大港三個世界級港口,以三個大港為中心,規劃了中央鐵路系統以及東北、東南、西北、西南、高原鐵路系統,規劃了開浚運河、整治揚子江、整治廣州水路系統等水利工程,形成了覆蓋全國的陸路、水路一體化交通網絡。在全國交通網絡基礎上,孫中山又規劃了商埠、漁港、城鎮、工廠、礦山,實現了線與點的結合。
實業計劃的系統性。孫中山以實業發展為主線,系統描繪了中國發展的宏偉藍圖。一是將區域協同發展納入到國家整體發展中?!秾崢I計劃》中統籌兼顧了各地區發展的平衡,既注重發揮經濟發達地區的優勢,也注重經濟欠發達地區的開發,并創造性提出了移民計劃。二是注重不同產業融合發展一體推進。《實業計劃》中任何一個建設項目的規劃都不是獨立的存在,而是納入了整體規劃。如在規劃北方大港的同時,規劃了西北鐵路系統、開發直隸和山西的煤鐵礦;在規劃東方大港的同時,規劃了整治揚子江、建設內河商埠、建造水泥廠。三是整體考慮政治因素和經濟因素的雙重作用。如在規劃將廣州改良為世界港口時,分析了廣州失去海港地位背后的政治原因,以維多利亞、溫哥華、西雅圖等為例,論證了香港和廣州港可以同步發展、共存共榮。
實業計劃的辯證性。一是辯證地看待中國與世界的關系。孫中山認為中國“素自尊大,目無他國,習慣自然,遂成為孤立之性?!边@極不利于中國發展。世界的發展離不開中國,中國的發展更離不開世界。破解中國實業發展之困境,首先要承認中國的發展與世界的發展是辯證統一體。二是辯證地借鑒西方國家的經驗?!秾崢I計劃》本名為《國際共同發展中國實業計劃書》,計劃“使外國之資本主義以造成中國社會主義,而調和此人類進化之兩種經濟能力,使之互相為用,以促進將來世界之文明也”.孫中山一方面堅定地提出發展中國工業;一方面告誡國人要立足中國國情、走自己的道路。三是辯證地衡量利益關系。孫中山在規劃中國經濟發展時不是單純考慮經濟因素,而是通盤考慮政治、軍事、經濟等因素影響。
孫中山在制定實業計劃之前,為中國實業發展設定了四個重要原則:
一是必選最有利之途以吸收外資。孫中山認為,發展實業,盈利為先,這樣才能讓外國投資者盡快見到回報,增強國際資本投資信心。在《實業計劃》中,將“必選最有利之途”作為第一原則。在規劃鐵路線路時,考慮各部分鐵路是否可以構成網絡,路線設置是否有利于貨物暢通;在為內河商埠選址時,考慮當地物產是否豐富,勞動力資源是否充沛。
二是必應國民之所最需要。當時的中國,資金、技術有限,只能按照輕重緩急,優先發展國民經濟關鍵產業和人民急需產業。孫中山認為,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越來越高,需要也會不斷發展變化。
三是必期抵抗之至少。在基礎建設中,優先發展困難小、成功率高、見效快的行業和設施。在規劃北方大港時,孫中山選址在渤海灣,主要原因在于這里“距深水至近,去大河至遠,而無河流滯淤,填積港口”。在規劃西北鐵路系統時,孫中山設計的7000余公里鐵路線,充分考慮了地質因素。在規劃東方大港時,孫中山客觀冷靜地對比了計劃港和上海港之間的優劣,認為如果在上海建港,買地、拆遷花費巨大,應該在上海之外另選偏僻地區新建一座頭等港。
四是必擇地位之適宜。無論是建設鐵路、港口、還是城市,孫中山都將位置作為重要考慮因素。在規劃西北鐵路線時,孫中山認為新建成的鐵路將來可成為歐亞跨國鐵路的主干線,并聯結中歐重要城市。在規劃南方大港時,孫中山選址廣州,認為未來的南方世界港不僅要帶動廣州發展,更要帶動各省繁榮,所以要以廣州為起點,向各個重要城市、礦產地修建鐵路,使各城市、各礦產地與南方大港連貫暢通。
《實業計劃》的借鑒意義
《實業計劃》中關于中國經濟發展的構想,對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仍有重要借鑒意義。
一是堅定不移地堅持對外開放。《實業計劃》原名《國際共同發展中國實業計劃書》,書名充分體現了孫中山對外開放的寬闊胸襟。清政府以“天朝上國”自居,妄自尊大;鴉片戰爭后,又將西方各國視作虎狼,心存畏懼,這兩種心態都嚴重阻礙了中國的發展。孫中山是具有世界眼光的偉人,不僅“睜開眼睛看世界”,更是主動提出對外開放,主張吸收借鑒外國一切先進經驗,根據中國的實際國情加以揚棄,形成了全方位的“開放主義”,并到處宣講?!拔覀兙鸵么碎_放主義。凡是我們中國應興事業,我們無資本,即借外國資本;我們無人才,即借用外國人才;我們辦法不好,即用外國方法?!薄袄猛赓Y的三種辦法是:一、借資興辦;二、華洋合股;三、定以期限,批與外國人承辦,期滿無價收回”,提出“三引進”主張和創辦“三資”企業的構想。同時,孫中山也強調吸引外資“不失主權”,最重要的原則和前提是必須維護國家主權,強調“發展之權,操之在我則成,操之在人則亡”。
孫中山立足中國、面向世界的“開放主義”思想,對于我們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二是重工業與輕工業協調發展。中國自近代工業產生以來,輕工業的發展頗受重視,重工業因發展緩慢而極其微弱,形成畸重畸輕的局面,影響了工業化的進程。孫中山不僅重視輕工業的發展,尤其關注重工業的發展,輕重工業統籌兼顧,力求達到重工業與輕工業的協調發展。在重工業方面,主張興辦鋼鐵廠,設機關車、客貨車制造廠,建立造船業、化學工業、機器業、電氣工業等。在輕工業方面,大力發展與人民群眾食、衣、住、行等方面密切相關的工業,如糧食工業、衣服工業、居室工業、行動工業、印刷工業等,即發展“個人及家族生活所必需,且生活安適所由得”。
孫中山主張國家在重工業和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中發揮主導作用,同時在輕工業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這一理念仍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三是注重區域協調發展。孫中山提出均衡發展沿海與內陸地區,縮小區域差距,通過西部大開發等政策,努力實現區域協調發展,對當前中國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具有借鑒意義。孫中山所設想的分別以北方大港、東方大港和南方大港為中心的“渤海灣”“長三角”“珠三角”區域經濟輻射圈,如今已變成中國經濟發展勢頭最為強勁的區域經濟發展帶。
誠然,孫中山規劃的許多宏偉目標,由于戰爭和經濟基礎等客觀條件,在當時難以實現。如今中國鐵路總里程已達16.2萬公里,中國公路里程達到了548.6萬公里,已超過了孫中山的設想。孫中山提出許多構想如今都已經變成現實,“振興中華”的愿望正逐步得以實現。
孫中山的《實業計劃》是近代中國探索現代化道路的重要理論成果,繼承和發展孫中山實業思想中的精華,結合實際,對當代中國經濟發展仍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作者孫繼業,系民革中央孫中山研究學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