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中共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共中央著眼全國“一盤棋”,區域協調發展向更高層次和水平邁進。2021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主持召開推進南水北調后續工程高質量發展座談會時,首次提出“促進南北方協調發展”的重要論述,彰顯了中共中央推動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的信心和決心。
共同富裕,是中國共產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的又一張歷史考卷。而縮小我國南北區域差距,促進南北方協調發展,無疑是實現共同富裕的應有之義。受中共中央委托,民革中央今年將“推動南北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構建共同富裕發展格局”作為年度重點考察調研的課題,力圖通過扎實深入的調查研究,形成高質量的建言成果,為共同富裕貢獻民革智慧和力量。今日“團結報團結網”專題聚焦民革中央年度重點考察調研的過程與成果,敬請關注。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革中央主席
萬鄂湘:
在新發展階段,促進南北方協調發展,是促進國際國內雙循環良性互動的關鍵舉措,是適應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新發展格局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思路。我們既要從經濟上,更要從國家發展戰略全局和國家長遠安全的層面,站在更高格局,看待和研究南北區域協調發展問題。
推動南北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一是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經濟思想,不斷增強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本領,增強區域發展的平衡性,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二是要著力縮小南北發展差距,在區域合理布局、鼓勵地方發揮各自優勢、深化改革開放、調整經濟社會發展政策等方面下功夫,實現南北優勢互補。三是要努力促進南北區域協調發展,出臺一攬子有針對性的政策,重振北方經濟,同時加強北方地區全國性及區域性的城市群、都市圈建設,著力改善營商環境,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從而提高對投資和人口的吸引力,提高創新轉化水平和產業競爭力。
全國政協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務副主席
鄭建邦:
推動南北區域協調發展,是促進共同富裕的內在要求。南北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差異,是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個重要體現。
解決南北方發展差異,就是要堅定不移深化改革、擴大開放,轉換思想觀念,創新體制機制。要進一步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努力將北方的產業政策、產業布局、產業項目與市場機制高度融合;要進一步優化北方地區營商環境,為激發民營經濟潛力、釋放發展動能提供良好環境;要發揮財政政策在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中的積極作用,推動東北等糧食主產區、老工業基地的振興發展。
“大陸城市2021年GDP前十強,北方城市僅剩北京一家!”“前五十強中南強北弱的趨勢愈發明顯!”……作為流行千年的古老話題,“南北差距”近年來熱度不斷攀升,引發越來越多的關注和擔憂。有不少人發出疑問:中國南北經濟差距,為何逐年拉大?如何正確理解“南北差距”?共富路上,南北如何發揮各自優勢、攜手協調發展?
受中共中央委托,民革中央今年圍繞“推動南北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構建共同富裕發展格局”開展重點考察調研。在民革中央看來,推動南北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對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更高質量發展、扎實推動共同富裕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戰略意義。
民革中央高度重視年度重點考察調研工作,主要領導親自部署謀劃、參與推進。今年3月,民革中央委托北京、天津、吉林、浙江等16個民革省級組織開展預調研,為全面了解南北區域發展情況,形成高質量建言提供支撐。4月以來,民革中央先后召開專題中山議政會、年度重點考察調研座談會,邀請有關部委和地方負責同志、專家學者等圍繞調研主題進行深入探討,并委派調研組深入遼寧、黑龍江等地開展實地調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