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詳情頁
民革中央網站>>世紀中山
孫中山與《實業計劃》學術研討會上,有哪些觀點碰撞?         2025年05月16日16:21

5月15日,由民革中央牽頭主辦的孫中山與《實業計劃》學術研討會在廣東中山開幕。會議設置主旨演講、大會平行論壇、分組討論、學術小結等環節,來自海內外的嘉賓圍繞主題深入交流研討,我們特擷取其中的精彩發言與大家分享。

中國孫中山研究會副會長、中山大學教授趙立彬:

1916年至1919年間,孫中山和中國民主革命派的建設思想有了重要發展,形成了具有前瞻性的“政治—社會”聯成一體的方案要素,主要內容包含三民主義的理論闡發與民國政治建設,以及根據《實業計劃》所引申的經濟、實業、市政建設,改造理想社會、因應新思潮和新文學的社會建設。這一時期他們對于中國建設問題的探索,補足了民主革命派在建設理論方面的重要一翼,型塑了中國國民黨在當時作為進步政黨的形象,也為其后與新生的中國共產黨實行合作、實行國民革命奠定了基礎。

中國孫中山研究會副會長、上海大學教授廖大偉:

《實業計劃》的醞釀與成書、書中的內容、前期的宣傳和正式出版,以及出版后的傳播和各方的反應,都與上海有不同程度的關系??梢哉f沒有上海特殊的環境與條件,沒有發達的交通和中西文化的碰撞繁榮,沒有相對的和平與眾多有輻射力的媒體,就沒有現在我們所見到的《實業計劃》。孫中山要把它寫成一部比較滿意的著作,除了日常思考與知識素養的積累,還必須有相對安寧環境和有利于探索創作的條件。某種意義上,上海催產了《實業計劃》并幫助擴大了它的影響,《實業計劃》也對上海給予了恰當的評價,指出了未來發展的前景。

釜山大學韓國民族文化研究所教授裴京漢(韓國):

1920年代,是中國近現代史上非常重要的時期,是清朝滅亡后經過不少曲折,實現近代民族國家摸索的階段,也是推進國民革命的時期。在孫中山和國民黨領導下進行的國民革命,是以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形式推進的,其最大目標是爭取國家統一的“反封建(反軍閥)”和以爭取國家獨立為目標的“反帝”。1920年代國民革命時期和1930年代抗日戰爭時期,韓國國內言論出現了對三民主義,特別是對以反帝為核心的民族主義的呼應,體現了孫中山和三民主義對包括韓國在內的中國周邊東亞地區產生的重要影響。

山東省政協副主席、民革山東省委會主委孫繼業:

孫中山的《實業計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工業化長遠規劃、第一個經濟發展戰略長遠規劃,系統描繪了近代中國工業現代化的宏偉藍圖,集中體現了孫中山關于中國現代化經濟建設的總體規劃和具體設想。其中的立足國情、對外開放、重工業與輕工業協調發展、注重沿海與內陸區域協調發展等主張,對當代中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和對外開放仍具有重要啟示及現實意義。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王杰:

將《實業計劃》納入《建國方略》更廣闊的視野,作綜合性審視,可以更好地闡釋孫中山以“建設”(心理建設、政治建設、物質建設)為取向,展示孫中山“建設”認知體系構建、戰略策略內涵、國際競爭目標等獨特的思想境界,以評價他的認知高度。探討《實業計劃》在歷史進程中建設性、超前性與國際性的引導意義,揭示其超越時空的思想光芒,在于喚醒和激勵國人關于建設國家的認知與自信,敢于以我為主,以外國的資本建設中國,打造中國建設的氣派,對當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富有深刻的啟迪價值。

廈門大學歷史與文化遺產學院教授、福建省孫中山研究會顧問黃順力:

孫中山先生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也是致力于民族復興的偉大倡導者、建設者?!秾崢I計劃》是他精心擘畫的實現中華民族復興和中國模式現代化的宏偉藍圖,它的產生有其深刻的時代背景和鮮明的時代氣息。盡管問世距今已有一個多世紀,但《實業計劃》中許多有關經濟發展、民族復興的思想認識,對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仍然具有極為寶貴的啟迪和借鑒作用。

中國宋慶齡基金會理事、廣東省中山市政協原主席丘樹宏:

基于孫中山及孫中山文化與粵港澳大灣區有著特別而重要的關系,建議以孫中山文化為核心創建粵港澳大灣區人文價值鏈,將大灣區的人文價值鏈轉化為現實價值鏈,從而打造聯結大灣區各城市最具競爭力的文化紐帶,為建設國際一流灣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推進“一帶一路”和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作出應有的貢獻。這是以文化的名義對《實業計劃》中有關粵港澳江海超前規劃的詮釋和呼應,是對孫中山振興中華偉大理想的踐行和回答。

上海師范大學人文學院教授邵雍:

孫中山先生是偉大的民族英雄、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孫中山最先提出“振興中華”的口號,他寫的《建國方略》一書,被稱為近代中國謀求現代化的第一份藍圖。孫中山指出“革命之初心,本以救國救種為志”,他堅決反對分裂割據,堅定維護民主共和與國家統一。孫中山一生追求真理,與時俱進。時至今日,孫中山精神跨越時空,仍然具有價值感召力和精神凝聚力。

廣州應用科技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張順昌:

孫中山撰寫《實業計劃》的邏輯進路體現了理論邏輯、歷史邏輯和實踐邏輯的統一。他根據因地制宜的原則,科學規劃了十大產業布局,擬定了發展中國實業的“大方針”“大政策”,是近代以來內容最豐富、最完整的實業發展方案。孫中山不僅全面規劃了國家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宏偉藍圖,而且提出的前瞻性、創新性的理念及主張,對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有著重要的理論貢獻和時代價值。

上海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黃福壽:

孫中山的《建國方略》分三部分,實際上“心理建設”“物質建設”“社會建設”是相互聯系的,《實業計劃》中也包含了社會發展等深刻意蘊,特別是“結論”部分有著豐富的開放發展思想。他強調以開放促中國發展,以開放促世界發展,中國的發展需要吸取西方國家的先發經驗和教訓,需要避免西方國家走過的曲折路徑,中國開放發展的現代化建設實踐充分說明了孫中山開放發展思想的當代價值。

廣東社會科學雜志社研究員李振武:

孫中山終其一生都非常重視包括鐵路建設在內的實業建設?!秾崢I計劃》第四計劃是鐵路計劃,主張按五大鐵路系統修筑十萬英里鐵路,組成遍布全國的鐵路網,是其一生中對鐵路建設最為全面的規劃。之前,民國初年辭去臨時大總統后,孫中山提出在十年內利用外資修筑二十萬里鐵路。清末東三省總督錫良比孫中山早兩三年提出類似主張。兩人的引資筑路主張在當時的境遇,可反映出在近代民族主義思想高漲之際,對外開放思想所遭致的困頓窘境。

浙江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張學繼:

孫中山先生給后人留下了豐富的思想遺產,而《實業計劃》是其中最重要的篇章之一?!秾崢I計劃》是近代中國人提出的第一個系統全面的現代化建設藍圖,提出了許多真知灼見,對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具有重要的指導及參考價值。我們應該記住的是他對經濟發展中許多重大的關鍵問題的洞見?!秾崢I計劃》的真正價值不在于具體細節,而在于大的方針與原則性的意見。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姜海軍:

孫中山主張以實業為中心,通過發展鋼鐵等基礎工業帶動經濟全面發展,契合現代產業經濟學主導產業帶動理論。重視交通網絡建設,認為是促進區域協同發展的關鍵。在民生保障方面,通過實業發展創造就業、推動公共事業,追求社會公平正義。同時,倡導國際合作,利用外資和先進技術促進中國實業發展。這些思想對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具有重要的啟示與借鑒價值。

孫中山故居紀念館副館長張道有:

孫中山的《實業計劃》是擘畫中國建設的宏偉藍圖,不僅承載著實業救國的理想,更蘊含著國家治理的深層智慧。采用分階段實施的治理路徑,從基建突破到系統集成;蘊含著民生為本的治理邏輯;治理目標是構建現代化國家,形成政治、經濟、社會三維一體的治理追求。知行學說為《實業計劃》提供了方法論支撐,民生史觀構成了《實業計劃》的價值內核,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提供著重要啟示。

廣東省中山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原主席胡波:

人們在《實業計劃》中看到最多的是孫中山對鐵路、公路的高度重視,卻少有人論及孫中山的航運思想。孫中山對水路、水運或航運的地位和作用的認識,恰恰是他試圖從構建水陸交通網絡、發展水陸交通、節約運輸成本,加速物流、貨流和人流的思想前提和實踐基礎。探尋孫中山的航運思想的內涵和特征,可以使今人對孫中山關于三大港口建設和鐵路公路網絡構建的良苦用心有更多的理解和認同。

專題推薦

  • 民革十四屆三中全會
  • 孫中山與黃埔軍校——紀念黃埔軍校建校100周年學術研討會
  • 2024全國兩會民革參政議政專題
  • 新開局 新面貌 新作為聚焦民革十四屆二中全會
  • “凝心鑄魂強根基、團結奮進新征程”主題教育專題報道
  • 民革小小圖
  • 組織換屆
  • 国产一级****爱做毛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