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詳情頁
民革中央網站>>稿件上傳>>民革浙江
AI革命下的影視行業:沖擊與助力         2025年03月26日15:02

作者? 簡介

趙博:民革黨員,導演、編劇。曾獲第9屆溫哥華華語電影節“紅楓葉獎” 最佳編劇獎 、2012年優秀微電影金雞百花獎。

影視行業從誕生那天起,就緊跟著技術革新的腳步。如今,AI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改寫行業規則。那么,AI對影視行業的影響究竟有多大?今天,我們就來聊聊AI帶來的沖擊與助力。

編劇:靈感的助手,而非靈魂的替代者

編劇是影視創作的基石。有人擔憂AI會取代人類創作者,讓作品變得機械,也有人興奮于AI為更多人提供了講述故事的機會。只需一個創意,AI便能快速生成大綱,為靈感枯竭的編劇提供源源不斷的點子。然而,AI生成的故事往往帶有“算法味兒”,反轉和高潮如同流水線產品,缺乏人性的溫度。

AI的真正價值在于提示和完善。它擅長在已有模式中組合內容,卻難以實現真正的創新。劇作的靈魂仍掌握在人類編劇手中,AI更像是一位高效的助理。當然,沖擊也不可忽視:劇本翻譯、格式化大綱撰寫等重復性工作可能被AI取代,而審核人員的需求也可能減少,因為AI能快速分析劇本并提出可靠意見。

導演:全局調度者,AI是得力助手

導演是影片的靈魂人物。如今,AI視頻生成軟件宣稱“一鍵讓你成為大導演”,但這更多是噱頭。AI能根據劇本自動生成分鏡頭腳本,或通過虛擬預演(Previs)幫助導演調整鏡頭語言和光影氛圍。工具如Unreal Engine 5、Runway和國產的“可靈”,讓獨立創作者能以極低成本完成虛擬短片,為年輕導演提供了展示才華的機會。

然而,那些只會套用模板的“導演”將面臨挑戰。AI能根據關鍵詞快速生成畫面,資方甚至可能繞過導演直接操作。但真正有情節的影視劇仍需導演的風格、表演理解和節奏把控——這些是AI無法替代的藝術表達。

演員:數字人技術的光與影

數字人技術讓虛擬演員成為可能,甚至能讓已故巨星“重返銀幕”。例如,AI技術讓年逾七旬的湯姆·漢克斯在《此心安處》中“返老還童”。但數字人終究難以替代真人演員。表演的靈魂在于眼神、微表情和“說不出的感覺”,正如周星馳所言:“我能不能表現一種孤獨的冷?”AI生成的再完美,也只是一個會動的蠟像。

攝影與燈光:從經驗到智能

過去,攝影和燈光高度依賴經驗,而AI讓這些環節更加智能。AI計算攝影技術能讓普通攝像機實現專業效果,如國產“靈眸AI視覺引擎”可預測最佳拍攝角度并自動調整光線。虛擬制片系統(如LED Volume)甚至能讓電影完全在AI生成的環境中拍攝,減少實地奔波,同時打造大制作級別的視覺效果。

后期制作:效率的革命

AI在后期制作領域發展迅猛,能自動剪輯、配樂、調色,甚至根據情緒調整鏡頭順序。工具如剪映智能剪輯、Runway AI和Adobe Sensei已實現一鍵剪輯。特效方面,AI讓綠幕摳像更精準,Stable Video Diffusion等工具可直接生成科幻級特效。雖然AI提高了效率,但專業剪輯師的藝術判斷仍不可替代。

總結:工具與靈魂的共存

AI讓影視制作更自由、高效,降低了獨立創作者的門檻,但藝術的靈魂始終屬于人類。AI能替代的是重復性、標準化的工作,而真正的創造力、想象力和人性溫度,仍是影視藝術璀璨的核心。在這場AI革命中,唯有與時俱進的創作者,才能繼續閃耀。

專題推薦

  • 民革十四屆三中全會
  • 孫中山與黃埔軍?!o念黃埔軍校建校100周年學術研討會
  • 2024全國兩會民革參政議政專題
  • 新開局 新面貌 新作為聚焦民革十四屆二中全會
  • “凝心鑄魂強根基、團結奮進新征程”主題教育專題報道
  • 民革小小圖
  • 組織換屆
  • 国产一级****爱做毛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