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剛過,“人形機器人”已成為2025年熱詞之一,其迅猛發展離不開強大的AI技術支撐。當前沿的AI技術遇到古老的漢字古籍,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
漢字古籍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要載體,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識。“在AI的幫助下,古籍閱讀門檻降低,其生命活力將進一步被激發?!?月25日,全國人大代表、民革山東省委會副主委、山東藝術學院原副院長劉曉靜告訴記者,“漢字古籍蘊含豐富的文學藝術、科學技術知識,能為AI訓練提供多元化的海量數據支撐,特別是古籍中豐富的、獨特的中國哲學思想,有助于AI從更加宏觀、客觀的角度思考、解決問題。此外,漢字古籍中所承載的人文精神、價值理念、道德規范等,亦可引導AI倫理體系向善發展?!?/p>
為此,劉曉靜將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期間,提交“發揮中華文化積淀優勢 建立人工智能競爭勝勢”的相關建議。劉曉靜說,推進漢字古籍與AI融合發展,關鍵在培養與之相適應的人才。在AI領域把漢語的優勢變換為勝勢,需要既通曉漢語邏輯又掌握AI技術的跨學科人才,也需要對漢字古籍進行深入整理、研究、挖掘的專業人才。她建議,持續推進古籍進校園工作,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貫穿國民教育始終,優化現行教育教學模式,圍繞大力推進漢字古籍與AI的融合發展強化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
劉曉靜說,提出這一建議,深受去年參加全國人大常委會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執法檢查組來魯檢查有關活動的啟發,“通過參觀學習,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重要意義和必要性有了深刻的認識,進一步增強了做好非遺保護傳承工作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要立足崗位、發揮優勢,拓展其利用空間及傳承與傳播渠道,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貢獻一份力?!?/p>
教育應如何更好回應時代之問、發展之需?在文化教育領域深耕30多年的劉曉靜,一直在不斷探索、尋找答案。
去年全國人代會上,劉曉靜提交了“以人工智能與教育的深度融合 推動智能時代教育的變革創新”的建議,希望改進原有教學模式,改變只把信息技術當作輔助工具的習慣,設計可操作性強、接受度高的智能教育應用場景;還應強化青少年人文、美育教育,引導學生敢于想象、樂于想象,激發其創造力、創新力?!斑@一建議得到教育部的重視,閉會前我就收到了書面答復。這讓我深受鼓舞,我一定會繼續認真調研思考,聽取群眾心聲,履職更務實、更高效?!眲造o說。
(來源:大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