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期,八路軍115師創建了沂蒙革命根據地,并開展了針對廣大農村女青年的掃盲運動——識字班,于是‘識字班’就成了當地年輕姑娘的特殊稱謂并沿用至今,這些女青年后來成為革命的種子,其中的‘紅嫂’也成了老百姓與共產黨‘水乳交融、生死與共’的沂蒙精神的象征!闭驹谄鋭撟鞯摹兑拭缮较伦R字班》畫作前,民革中央畫院院長孔維克為大家講述了他的創作靈感和動人的沂蒙精神。
7月10日,由民革中央主辦的“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暨第二屆‘風雨同舟’民革全國書畫作品展”在北京·民族文化宮展覽館開幕,展覽吸引了眾多藝術愛好者到來。
從東北趕來的參觀者宋衛東愛好美術,他在一幅畫作前駐足良久。畫中兩位穿著特色服飾的女人,腳下散落著魚漂,邊上一個胖乎乎的孩子正在把玩一個魚樣的玩具。宋衛東看得很仔細,生活經驗告訴他,畫面中朦朧縹緲的物件是漁網——她們正在織補漁網!爸劣跒楹螌嬜鹘凶鳌鄳c’,我也在琢磨。”帶著疑問,記者撥通了作者孫躍雄的電話。
孫躍雄是福建民革黨員,“她們不是少數民族,她們是惠安女!彼蛴浾呓榻B,畫中主人公是福建省泉州市惠安縣崇武古城小岞鎮的婦女,該穿著是當地傳統服飾,惠安女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都以捕魚、打石為生。
“以前惠安女很辛苦,男人出外捕魚,女人在家操持生計,還要打石頭抬石頭。過去幾十年間,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建設國家、為美好生活不懈奮斗,大家日子越過越好,惠安女也是如此。但即使生活變好了,惠安女依然不改勤勞質樸的本色,穿著打扮仍然非常樸實,也依然舍不下打魚的生計!睂O躍雄為記者釋疑:“如果還在補漁網,說明之前打魚收獲不少,如果沒有打著魚,就不需要補網了,所以取名‘余慶’。我想通過這幅畫歌頌偉大的中國共產黨,歌頌勤勞可愛的人民!
小,破,舊,一個門洞憑借這幾個特征,成功把觀展人的目光吸引。好像有魔力一般,門洞前方的大片泥地和散落著的高低不平的石塊,還有露出圍墻的向上生長的樹干——寫實到明明滿目皆是蕭條,“但給人一種向上的溫暖”,參觀者陳北來這樣說。
向前一步仔細閱讀了這幅作品的名字,陳北來對自己之前的解讀還算滿意:“這幅畫叫《沂蒙精神——費縣大青山戰役指揮部舊址》!彪m然樹葉凋零,門庭冷落,但是畫作色調偏暖,聯系作畫背景,這種逆境中頑強生長的生命力還是讓他感到震撼。
高彥春于去年年中正式加入民革。身為一名影像科醫生,他曾奮戰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第一線!耙咔殡y忘,但全國上下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團結抗疫的精神更令我銘記。”這次,他帶上正放暑假的大學生兒子一同來參觀畫展,從書畫中感受藝術家們對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的禮贊。
展館內,一位推著小推車的阿姨調換角度對著畫作《山河無恙萬年紅》拍照。原來,她的妹妹黃國秀就是這幅畫的作者。今天,她受黃國秀委托來看展:“這幅畫有很多竹子,代表著我們國家不畏艱難、不斷奮進的精神。旁邊的鳥就像是我們人民大眾,在竹林里面過著和平幸福美好的生活。沒有共產黨就沒有今天的這一切。”她說。
中國美術家協會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徐里說:“今天的展覽作品類型豐富,意境高遠,每幅畫作都表達出了藝術家們對中國共產黨的無限熱愛!
(本文刊于2021年7月13日《團結報》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