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是我國“十四五”開局之年,也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啟航之年。民革全黨工作的總體要求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中共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持續貫徹落實《中共中央關于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建設的意見》等三個文件要求,繼承和發揚孫中山愛國、革命、不斷進步精神,深入踐行“四新”“三好”要求,以“作風建設年”為抓手,全面加強自身建設,切實履行參政黨職能,推動各項工作取得新進展。
一、始終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全面推進作風建設
2021年是民革的“作風建設年”。要對標“三個文件”確定的原則方向、目標任務和政策措施,把堅持正確政治方向作為首要前提,求真務實、真抓實干,在民革各項工作中切實改進思想作風、工作作風,嚴格紀律要求,建設作風優良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
(一)認真學習貫徹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
認真學習貫徹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是民革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首要政治任務。要把學習貫徹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作為“作風建設年”活動的重要內容,與鞏固深化“不忘合作初心,繼續攜手前進”主題教育活動相結合,與貫徹落實“三個文件”精神相結合,與做好民革各項履職工作相結合,抓好學習宣傳教育,引導民革全黨切實承擔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親歷者、實踐者、維護者、捍衛者的政治責任。各級組織要認真傳達、深刻領會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不斷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始終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共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切實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建設,努力為“十四五”規劃的制定實施作出民革貢獻。
(二)切實改進思想作風
堅定政治共識,是思想作風的核心內容。民革全黨要旗幟鮮明講政治,牢記民革最大的政治就是堅定不移接受中國共產黨領導。要把思想政治學習放在首位,進一步健全中心學習組集體學習、主席班子務虛會、機關干部輪訓等相結合的學習體系,班子成員帶頭學習、帶頭宣講、帶頭實踐,帶動全黨提升理論素養,堅定理想信念,強化責任擔當,為在新時代有新擔當新作為夯實思想基礎。
(三)扎實轉變工作作風
認真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八項規定及其實施細則精神,按照新時代參政黨建設的要求,把作風要求貫徹到日常工作中。領導班子成員要以身作則,發揚民主、團結、務實精神,堅持重大事項民主決策,開好民主生活會、述職和民主評議會議。建立健全民革各級領導班子成員聯系下一級組織、參加所聯系下一級組織領導班子民主生活會、參加基層支部活動等制度,廣泛聽取意見建議。堅持道實情、辦實事、出實招,落實“沒有調研就沒有發言權”要求,進一步強化工作執行力,狠抓落實把關,形成嚴謹細致、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風。
(四)嚴格遵守紀律要求
要繼續加強實職干部廉政警示教育,實現警示教育常態化,指導各級地方組織開展相關教育活動,引領黨員干部增強紀律意識、紅線意識,筑牢拒腐防變思想防線。加強內部監督機制建設,建立完善各級監督工作機構,重點加強對領導班子成員特別是主要負責人和擔任政府部門、科研院所實職干部的監督。修訂《民革內部監督工作條例》及其實施細則,研究制定民革黨內紀律處分辦法,逐步完善黨內紀律處分制度。強化紀律執行,加強日常管理和內部監督,執紀必嚴、違紀必究。
(五)不斷加強機關建設
切實提升機關工作水平,繼續建立健全適應工作需要、規范管用的規章制度,嚴格按照程序和制度辦事決策。開展機關工作“零差錯”活動,進一步提高干部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辦文、辦會、辦事水平,促進機關工作質量和效率不斷提升。堅持正確的選人用人導向,嚴格干部日常監督管理,打造一支肯干事、敢擔當、主動作為的機關干部隊伍。
二、強化思想政治共識,做好新時期宣傳工作
進一步強化思想政治建設主體責任,加強黨員思想引領,講好新時代多黨合作故事,筑牢新時代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礎。
(一)傳承和弘揚民革前輩優良傳統
以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為契機,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引導全黨深入學習民革前輩優良傳統。通過召開座談會、繼續開展“觀故居,走多黨合作之路”活動等方式,組織全黨學習回顧中國共產黨百年來的豐功偉績和光輝歷程,重溫民革與中國共產黨風雨同舟、肝膽相照的歷史,進一步夯實思想政治基礎。與全國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歷史研究院共同辦好“孫中山與第一次國共合作”國際學術研討會。配合全國政協做好紀念辛亥革命110周年相關工作,召開中國辛亥革命研究會與民革中央孫中山研究學會理事會會議。協助籌辦江橋抗戰學術研討會。
(二)深化民革黨史研究和宣傳
推動《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歷史》《民革前輩與新中國(續編)》《李濟深文集》和民革前輩紀念場館系列叢書等出版工作。策劃開展民革歷史傳統記錄工程,鞏固黨史文獻和實物情況摸底工作成果,初步建立民革史料數據檔案,進一步加強黨史資料的保護、研究、利用。全面了解民革前輩紀念場館及民革教育基地情況,就《民革教育基地管理辦法(試行)》落實情況、民革前輩紀念場館保護與利用工作開展專題調研。
(三)加強線上線下陣地建設
用好5G、4K等信息技術新成果,豐富宣傳工作手段,繼續構建民革中央網站、民革中央微信號、《團結報》融媒體的全媒體傳播格局,全方位展示民革風采和面貌。堅持移動優先策略,利用移動互聯網講好民革故事。注重網絡內容建設,提升高質量視頻內容生產水平,發揮短視頻宣傳作用。繼續推進民革黨員之家建設,加強黨員之家管理使用。建設民革中央黨員之家,開展短視頻評選展播,召開建設經驗交流會,評選表彰第二批優秀民革黨員之家。
三、鞏固組織建設成果,進一步提高組織建設水平
總結鞏固“組織建設年”各項成果,突出地方組織換屆工作重心,加強調查研究,召開組織建設大會,進一步提高組織建設水平,為民革更好履行參政黨職能提供堅實組織保證。
(一)認真做好地方組織換屆工作
各級組織要以換屆工作為重點,將政治交接貫穿于地方組織建設各個方面,全面加強組織作風建設。指導省級組織做好省轄市級組織換屆工作,及時做好換屆工作總結和干部隊伍建設調研。認真做好省級組織換屆各項準備工作,確保省級組織換屆順利進行。
(二)積極推進組織發展
指導各省級組織認真執行《民革中央關于新時代組織發展工作的意見》,堅持發展與鞏固相結合,堅持質量優先,堅持體現民革界別特色,穩步推進和加強民革組織發展工作。統籌抓好高層次人才發展、培養、推薦、使用工作。開展新建地方組織工作調研,做好新建地方組織規劃,按照程序穩妥推進省轄市級地方組織和副省級城市市轄區級地方組織新建工作。繼續優化基層組織布局,積極推進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機構的基層組織建設。
(三)抓好干部和人才隊伍建設
開展第二屆“民革榜樣人物”評選表彰活動。實施《民革干部和人才隊伍建設規劃(2021-2030年)》,部署謀劃代表人士隊伍、實職干部隊伍、基層組織干部隊伍、機關干部隊伍、履職人才隊伍建設。實施《民革黨員、干部教育培訓工作規劃(2021-2025年)》,舉辦第十八期民革中青年干部培訓班、民革“三農”領域骨干黨員培訓班等。
(四)不斷加強基層組織建設
持續開展示范支部創建活動,做好第一批示范支部“回頭看”工作,指導地方組織開展第二批示范支部創建。至2021年底,實現全黨所有支部達標。對示范支部、達標支部實施分類指導和動態管理,對不能完成達標任務的支部進行調整重組。注重推廣示范支部創建活動中好的經驗和做法,帶動全黨基層組織建設水平進一步提升。年底開展第二批示范支部評選表彰工作。重視基層組織負責人培養,指導各級地方組織抓好基層組織負責人培訓。
四、著力提高履職能力,為“十四五”開好局貢獻力量
繼續“舉全黨之力抓參政議政”,服務中心工作,著力提高履職本領,切實增強履職實效,為建設高水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筑牢重要支撐。
(一)聚焦戰略部署開展調查研究
深入學習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決策部署,全面把握“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指導思想、主要目標和必須遵循的原則,深刻認識新發展階段,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聚焦中共中央關注的重點問題、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關鍵問題,充分發揮民革優勢和特色,統籌用好各類人才資源和專業智庫,就數字經濟與智慧城市建設、打造高新產業示范高地、冰雪產業發展、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護等重要課題,深入開展調查研究,摸清真實情況,科學研究論證,提出真知灼見,為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獻計出力。
(二)順應形勢要求完善工作機制
繼續發揮“一號文件”作用,加強民革組織上下聯動、資源整合,統籌下好“全黨一盤棋”,進一步提升參政議政工作的全局性、計劃性。繼續深化與全國政協有關專委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財政部、農業農村部、國家高端智庫武漢大學國際法研究所等方面的聯絡溝通合作機制,在“高、精、尖”上下功夫,創新形式,豐富內容,鞏固成果,提升實效。進一步發揮好專委會、中山議政會、經濟研究中心等平臺作用。持續加強參政議政人才培養和隊伍建設,做好對各級組織和骨干黨員的培訓指導。
(三)發揮品牌優勢擴大社會影響
加強與省級政協的合作,聚焦重點課題共同發力,提升民革參政議政品牌影響力。圍繞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目標,在廣東佛山舉辦研討會,為振興實體經濟提出有戰略性、全局性、可操作性的意見建議。繼續攜手浙江省政協,共同辦好第四屆莫干山會議,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貢獻更多力量。積極推進康養產業發展,在四川攀枝花、山西晉城、重慶石柱等地舉辦康養會議,服務大局、惠利民生。
五、助力脫貧長效機制建設,推進社會服務工作
著眼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突出“攻堅、鞏固、提升”做好幫扶,持續鞏固脫貧成果。夯實平臺抓手,以自身建設推動社會服務持續深入。
(一)幫助構建穩定脫貧長效機制
統籌民革全黨力量積極參與納雍縣穩定脫貧長效機制建設,繼續抓好全黨參與、重點結對貧困鄉鎮的幫扶聯系機制建設,切實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將做樣板、創模式、重示范的幫扶工作落到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推動有關省級組織有效開展教育培訓、助學幫困、送醫送診、公益慈善、法律服務、文化交流、產業扶貧等幫扶活動。繼續開展“中山博愛夏令營”等公益活動,支持有資源、有能力的省級組織在補“精神短板”上下功夫。
(二)匯聚力量服務社會建設
進一步加強和完善民革中央企業家聯誼會品牌和平臺建設,繼續舉辦非公經濟人士培訓班等活動,著力推動各級民革企聯會完善工作機制,在“三個服務”方面貢獻力量。以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為主題,舉辦“第二屆‘風雨同舟’民革全國書畫作品展”。加強民革中央畫院與民革地方組織、民革地方書畫院社合作,舉辦“攜手共進——民革中央畫院書畫家系列作品聯展”。順應國家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初步建成的新形勢,積極探索民革法律人才參與國家法律服務工作的新途徑。
六、力求增強實效,推動祖統工作創新
面對復雜嚴峻的兩岸關系形勢,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對臺工作的重要論述為指針,堅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對臺工作決策部署,為推進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和祖國統一作出貢獻。
(一)做深做實涉臺研究
密切關注臺灣島內局勢和兩岸關系新動向,拓寬研究視野,精準化選題,圍繞涉臺法理研究、中美臺海博弈等主題深入開展調查研究,加強與武漢大學、廈門大學等單位合作,并與涉臺專家形成全面溝通合作機制,建立高水平、寬領域的外腦機構,通過中山議政會等形式,不斷提升涉臺參政議政質量。精準研判臺海形勢,為中共中央對臺工作提供決策參考。
(二)廣泛爭取臺灣民心
加強與臺灣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的政黨、社團的聯系,推動兩岸共享史料、共修史書等系列活動。聚焦臺灣青年一代、基層一線,持續辦好品牌項目、打造平臺載體、創新活動形式,促進兩岸民眾由交流到融合再到認同。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文化人,推進關公文化、媽祖文化等兩岸民間文化交流。著力推動惠臺政策落實落地,打通服務在陸臺胞“最后一公里”,協助在陸臺青學習、實習、就業和創業,形成示范效應,吸引更多臺胞主動參與兩岸融合。
(三)積極增進海外聯絡
堅持團結聯合、廣交朋友,持續鞏固壯大反“獨”促統統一戰線。發揮民革自身優勢,積極開展與海外僑界的線上交流活動,參加全球性和洲際性反“獨”促統大會,深入宣傳“一國兩制”方針和中國新型政黨制度,邀請海外及港澳臺知名人士參加民革中央舉辦的國慶招待會。